形态描述
形态
雄性成鸟(采自四川西昌,V1,1944):上体蓝灰;额、头和颈的两侧均黑;颈侧的上部有一小白斑;两翅黑褐;尾上覆羽黑;尾羽除中央1对及最外侧的二对外,均于其基部具有显著的白斑。下体自颏至胸鲜棕红色;胸侧黑;腹白;两胁及尾下覆羽暗浅黄色。
雌性成鸟(据Ali等,1987):上体橄榄褐;喉浅赭色;头、颈、胸等的两侧以及两胁等,均赭褐色;腹白而带赭色;尾下覆羽赭色。
雄性亚成鸟:李桂垣(四川农业大学)曾在四川宝兴县硗碛公社,于1963年7月18
日采得一只雄性亚成鸟。现描记形态于下面:
上体自额至腰,包括翼上小覆羽概乌褐沾棕,各羽具褐黑色狭缘;尾上覆羽黑色;两翼乌褐色,飞羽和大覆羽的外翈缘以栗棕色;中央尾羽黑褐色,外侧尾羽黑褐而具自基,最外侧一对尾羽的白色,仅限于羽基,愈向内白色基部愈大,而黑褐色部分转为端斑;眼先、颊和耳羽棕褐,而微具棕白色轴纹;颏、喉棕白色,而具褐色狭缘;胸乌褐色,而具白色羽干纹和棕白色近端斑;腹和尾下覆羽白,而微具褐色狭缘;腋羽橙黄色;两胁暗灰色,而具棕端。
量衡度:
采集地 采集日期 性别 全长 体重 嘴峰 翅 尾 跗蹠
四川西昌 V.1.1944 ♂(1) 150 一 16 72 56 28
四川天全 V.6.199l ♂(1) 13l 15 11.7 72 68.6 29
四川宝兴 V.7.1983 ♂(1) 127 16 11.7 68 56 29
同上 VII.18,1963 ♂亚成鸟(1) 130 20 11.5 68 57 29
雄性成鸟(采自四川西昌,V1,1944):上体蓝灰;额、头和颈的两侧均黑;颈侧的上部有一小白斑;两翅黑褐;尾上覆羽黑;尾羽除中央1对及最外侧的二对外,均于其基部具有显著的白斑。下体自颏至胸鲜棕红色;胸侧黑;腹白;两胁及尾下覆羽暗浅黄色。
雌性成鸟(据Ali等,1987):上体橄榄褐;喉浅赭色;头、颈、胸等的两侧以及两胁等,均赭褐色;腹白而带赭色;尾下覆羽赭色。
雄性亚成鸟:李桂垣(四川农业大学)曾在四川宝兴县硗碛公社,于1963年7月18
日采得一只雄性亚成鸟。现描记形态于下面:
上体自额至腰,包括翼上小覆羽概乌褐沾棕,各羽具褐黑色狭缘;尾上覆羽黑色;两翼乌褐色,飞羽和大覆羽的外翈缘以栗棕色;中央尾羽黑褐色,外侧尾羽黑褐而具自基,最外侧一对尾羽的白色,仅限于羽基,愈向内白色基部愈大,而黑褐色部分转为端斑;眼先、颊和耳羽棕褐,而微具棕白色轴纹;颏、喉棕白色,而具褐色狭缘;胸乌褐色,而具白色羽干纹和棕白色近端斑;腹和尾下覆羽白,而微具褐色狭缘;腋羽橙黄色;两胁暗灰色,而具棕端。
量衡度:
采集地 采集日期 性别 全长 体重 嘴峰 翅 尾 跗蹠
四川西昌 V.1.1944 ♂(1) 150 一 16 72 56 28
四川天全 V.6.199l ♂(1) 13l 15 11.7 72 68.6 29
四川宝兴 V.7.1983 ♂(1) 127 16 11.7 68 56 29
同上 VII.18,1963 ♂亚成鸟(1) 130 20 11.5 68 57 29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蓝灰色;颏、喉至胸部均鲜棕红色,易于识别。
大小
量衡度:
采集地 采集日期 性别 全长 体重 嘴峰 翅 尾 跗蹠
四川西昌 V.1.1944 ♂(1) 150 一 16 72 56 28
四川天全 V.6.199l ♂(1) 13l 15 11.7 72 68.6 29
四川宝兴 V.7.1983 ♂(1) 127 16 11.7 68 56 29
同上 VII.18,1963 ♂亚成鸟(1) 130 20 11.5 68 57 29
;
采集地 采集日期 性别 全长 体重 嘴峰 翅 尾 跗蹠
四川西昌 V.1.1944 ♂(1) 150 一 16 72 56 28
四川天全 V.6.199l ♂(1) 13l 15 11.7 72 68.6 29
四川宝兴 V.7.1983 ♂(1) 127 16 11.7 68 56 29
同上 VII.18,1963 ♂亚成鸟(1) 130 20 11.5 68 57 29
;
生物学
生态 此鸟非常罕见。栖于山林中或沟谷底处稠密的灌丛间o
生境信息
生态 此鸟非常罕见。栖于山林中或沟谷底处稠密的灌丛间o
国内分布
陕西太白山,四川北部茂汶、中部宝兴、西部康定、西昌,云南西北部丽江山脉、东北部永善,西藏昌都地区西部、东南部察隅扎拉、米林县派区(郑作新等,1983),西藏Tripe,Ryikar,Tsela Dzong,Pe,Gyala,La,Chumbi Valley(Vaurie,1972).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许多作者认为这一种歌鸲是有两种色型的:一为金胸型,另一为黑喉型。近来还有些人却认为这两个色型是两个独立的种(详情见后一种的分类讨论)。